当今练拳者多如牛毛,真正习有所成者稀如麟角。这是一个谁也不能否定的现象。问题出在哪里?就是练拳的程序上出问题了。我们从学习太极拳的入手阶段会发现大家都在共同的重复着一件事:一上来就直接学拳架子。所以,大家的结果也就基本没有什么大的不同了。
如果说拳架子的高屋建瓴相当于高中,大学的水平。那么每一位学习者在初学的时候无疑就是小学生。以小学生的智商,情商,体质直接就学高中,大学内容,这本身就是不合理的。现在很多初学者练习太极拳这疼那坏的根本原由就是这个。因此,一上来就直接学拳架子是错的
松,是太极拳的一个冗长的话题,同时也是让好多爱好者们感觉到很不容易做到的难题。对于这个难题我们大家是怎么处理的呢?整天在拳架子里找啊找啊,可那么多人,那么多年找到了到底什么是松,怎么去松吗?为什么对此毫无所感?我说,就是一开始直接练习拳架子使然。
那么,是拳架子不好吗?绝对不是。恰恰相反,是拳架子太好了,我们反而无法一下子做好。这就像杨丽萍的孔雀舞真的很好,但是学习者得把孔雀舞需要的条件开发出来才有可能达到展现它的美的要求。一上来就想通过学孔雀实现什么,绝不可能。太极拳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在过去的古法当中,教徒弟不像现在这样直接学拳架子。而是把拳架子当中需要的诸多条件通过具体的对应功法进行开发。这就好似先生产汽车需要的各个零件,然后再进行组装一样。我们现代人总说太极拳要科学,要科学。这种学与练的合理性就是太极拳符合科学的一面。
例如太极拳当中重要的那个松。我们在动态的练拳当中很难感知和掌握。为什么?你想一想啊,我们静态当中如果都感知和掌握不好,那在动态下当然就更做不好了。这就好比人站着不动都做不到稳,走就更不会稳的道理一样。所以,松必须要先从静态的桩功当中来练才行。
提到桩功我们好多练习太极拳的人也进入了误区。一个是不清楚太极拳的桩功练习的目的和内容到底与其它的桩功有何不同,一个是站桩的顺序和方法也不对。真正的太极拳在古谱当中通篇都没有筋骨方面锻炼的阐述和要求,这是它与其它拳术在桩功练习方面一个很重要的不同。古谱中有“筋骨无折曲之苦,皮肤鲜磋磨之痛”这句话,一针见血。
太极拳是一门以练内在气血和气息,以及精神方面为主的大学问。我常说,道不以力求。这就像人心是不可能以武力,凶狠真正降服,只能以德服人的道理一样。为什么练太极拳要和道联系上。第一,是这项运动真的非常符合道的原理,本质;第二,练习只有与道的原理,本质相合才意味你能真正受益。反之不能。就是这么简单。
可我们很多太极拳爱好者却背道而驰,学习其它门派的桩功练法,如撑拔,拧裹,对争等等。我不是说别的门派的桩功不好,而是太极拳有太极拳自己的玩意儿。这就好似什么语言都好,都是有用的。但是你汉英法德的往里穿插就不对。不是那个玩意儿!我们练松还都练不好,你再那么去按照别的法子让自己紧,这样一辈子你也感受不到什么是真正的太极拳。松,是太极拳的一宝。
只有静态的桩功才能实现对松的体验与掌握。如果静态的都做不到松,人运动起来就更做不到了。这就犹如坐稳了如果都写不好字,动起来你就更写不好字的道理一样。所以,真正的练习要从桩功开始。而这个桩功还必须是无极桩。
现在很多爱好者站的都是两个胳膊体前一抱的混元桩。这不仅和太极拳的松没有半点关系,而且还会破坏我们对于松的实现。因为你两个手不用力是拿不起来的。用力就容易紧。另外,手的变化对于人体重心的影响也很明显。它会将人体重心往上带。这样就破坏了脚下生根,其根在脚,松到脚下的要求和效果。就练不出这那落地生根的功夫。就无法实现劲起于脚这个第一动的奥妙。所以,太极拳的桩要从无极桩开始,而不能一上来就练混元桩(古法管这个叫做抱桩)。
只有在无极桩当中才能生出太极劲。有了太极劲才能在动静开合,阴阳虚实当中不感觉空洞,拿捏的恰到好处。故王宗岳在其《太极拳论》中开篇即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这实际说的是真正的练法,功法。人谁没有阴阳?拳里也都是阴阳。有阴阳的人练阴阳的拳的前提是必须要有太极劲。《太极拳论》句句珠玑,没有一处是陪衬。
这种无极桩在古传太极十三势当中属于“定”字的练习切要。它和别的无极桩外形上没有什么不同,但心法却是迥异。心在体内,心主神明,君主之官。所以,心法指的就是内里的方法,精神意识的作用。这是练太极内功必须要有的。
我们这个门的无极桩通过它特有的心法去练松功。整个过程就是放下,而且要充分的放下。放到脚下。这么去练属于后天返先天。也叫做归根复命,返本还元。太极拳是减法指的就是减掉,弱化原有的那些身体习惯,状态。然后在先天这个平台上再重新往上一点点的长功。从而形成新的用力习惯。进而将这种技能变成本能。要怎么说太极拳练的是先天拳呢!
只有能够做到松到脚下,然后才能真正的做到感知并借助大地的反作用力做为推动力来推动人体的拳势动作。这样才能尽量少用本体力。就能做到“用意不用力”。其实不是不用力,而是少用本体力也就减免了笨力,拙力对松这个状态维系的干扰。在静态的无极桩达到效果要求后,丹田这里也会逐渐产生变化。
这种变化随后会在动态的进、退、顾、盼的练法当中得到强化。这四个字其实是对丹田,腰胯,腰腿的分别练习。在内功范畴内是专门对丹田的上下,前后,左右滚动的开发。丹田内转不是人为的作用,也不需要有多么大的动静。按照古传之法在不破坏松的基础上,丹田这里始终都是若有若无的随着动作翻转滚动。这都是独有的心法使然的效果。我将我们李(瑞东)式太极拳这套十三势披露出来,这是极为不易的。遇着要用心,要珍惜啊!十三势是功法不是招式。它是对现代重招式的套路的补充。
通过五步能把劲起于脚,发之于腿,主宰于腰这个劲路练出来。进而的形之于手指则是八门练法的内容。这种从下到上的层层推进和人长个很像。我们很多人练习太极拳从套路开始练了很多年,可我说的这些大家又能感受到多少?什么原因?就是因为学习的东西有欠缺。而做为初学者,你如果仍然像他们一样的学习模式和内容,你又会有什么不同呢?
太极拳在过去有着完整的习练体系。绝对不是一上来就练拳架子的。八门五步十三势在古拳谱当中有近半的篇幅都有它的影子记载。在过去标识拳架子的目录既不是太极拳三个字,也不是多少式多少式,而是很清晰的写着十三势或者八门五步等等。因为我们很多人对于古谱不了解,所以在这个上面是很茫然的。而这也是练拳久无功效的一个原因所在。
转自(太极的秘密)
|